当前位置: 首页 高职 高职政策专栏 内容

如何打造一流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

一、破壁垒、创模式、凝共识,构建一流教学团队

高水平专业群初期主要以专业逻辑为基础,打破专业壁垒,重组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性教学团队,注重团队人员的构成结构和建设方法,凝聚教师发展共识,促进团队分工与合作。

1.打破专业教师壁垒,规范团队人员结构。

“双师型”教师在团队中的比例应达到一半以上,从专业、来源、年龄和职称四个方面关注构成结构,以实现四覆盖。一是校企覆盖,既包括学校专职教师,也包括企业兼职教师,实行专兼职相结合。二是多专业覆盖,包括专业群内所有公共专业和基础课程,以及专业群创新发展所需的计算机、管理等专业。第三,年龄覆盖:不仅要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年长教师,而且要有意识强、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教师。第四,专业资格的覆盖范围不仅需要高水平专业资格的教师和专业素质强(超过30%和40%)的行业领导者,还需要具有越来越大潜力的中低水平专业资格的教师。

2. 强化校企双元主体,创新团队建设模式。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六条途径”是:校企共建,加强校企两个学科在团队建设过程中的共建团队;目标共建,成员共同制定团队发展目标,加强内部治理;资源共享、共建和共享所有教学、科研和创新资源,包括设施设备、信息资源、发展平台、成果和创新政策,有效消除体制机制创新障碍;共同培训技能,培养团队成员的教学、科研和创新技能;责任共担,团队成员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创新共赢,实现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进步。

3. 凝聚教师发展共识,推动团队分工协作。

“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促进知识、技能、信息和人才的融合,促进发展的增长点。”首先,建立共同愿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个班级或一门课程的教学大多由教师完成,教师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作关系。由于竞争因素的存在,教师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或技能,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信任和互动。“单打独斗”容易,难以形成合力。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联合团队发展的目标愿景,将愿景与所有成员联系起来,让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成长目标和发展计划,从而激励和引导团队成员共同工作。第二,建立共识。努力营造以人为本、专注、自信、共享、协作的组织环境,营造团队分工协作、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加强小组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全职教师对公司兼职教师的认可度,增强兼职教师对教学小组的归属感。这种类型的“由内而外独立产生的灵活身份和归属感对集体效率努力的影响大于由外而内的严格监管”。建立团队成员共识,努力营造自主、高效、开放的教学创新团队发展的生态环境,达到1+1>2的合作效果。

二、建机制、搭平台、重培养,打造能力结构化教学团队

在成长阶段,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主要是加强团队机制、服务平台、结构和能力建设,促进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团队建设体系。

一是完善投资机制。确保团队建设专项资金投入稳定充足。二是建立有效的校企共建共教机制。探索实施“双岗位互惠”模式,完善校企员工双向流动、互惠兼职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和公司员工的“相互认可和角色交换”,优化全职和兼职团队结构。第三,完善培训机制。一方面要做好引进和留住人才工作,大力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拓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职业经理人-名师-职业经理人”和“技术人员-工匠-行业专家-行业领军人物”的成长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应鼓励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学历和技能。第四,完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创新和成果转化所付出的努力,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实施薪酬改革,充分缩小教师收入差距,通过体制改革激发广大教师的潜力和活力。五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学校、校内同行、工业企业、学生和第三方机构从师德、职业风格、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全球素质等多个维度参与评估和评价。六是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和结果落实机制。利用团队评估和评估结果的数据分析,科学诊断团队发展的优缺点,及时调整团队发展目标。加强评价和评价结果的应用,把评价和评价结果作为考核教师专业资格和奖励教师业绩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搭建高效服务平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注重信息共享,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团队成员不定期讨论,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营造高效、定期的知识共享环境。二是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改革能力,构建专业发展项目平台,实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创新改革实践,“1+X”认证,改革“三个教育”,推进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三是注重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搭建高水平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高水平人才实验室和实训室,充分支持团队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和双师培训基地,培养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四是着力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建立或迭代更新科研平台,开展研发和技术推广,转化成果和标准制定,推动产业技术革命。

3.分层推进培养计划,优化团队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是结构化教学团队最重要的特征,是指合理配置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科研素质,使其教学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可以平衡互补,共同承担不同类型课程或不同技能模块的教学,以适应专业和行业对课程与场所衔接的教学能力要求。熟练的结构化教学团队通常由四个级别的员工组成:团队领导、小学教师、学校全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长带领团队成长发展,推动专业对接产业发展,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和教学改革趋势;校长在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质量、教育效果和科研效果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全校专职教师应全面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制定(评审)集体职业培训计划、课程开发、教育资源建设等;与学校专职教师一样,企业兼职教师也应参与专业建设(集团)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任何环节,特别是在工作场所的实践培训和实践指导课程教学中。在制定团队成员的培训计划时,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的员工的基本能力入手,不同身份的成员的能力建设目标是不同的。班长注重教学理念培养、学业成绩、改革意识、组织能力和领导力,一般由名师选拔培养;基础教师注重培养教学改革技能、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培训条件和科技创新,一般由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或具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工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行业负责人)选拔培训;学校的全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专注于培养他们在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方面的技能。对团队成员进行整体渐进式的专业培训,优化团队技能结构,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效果。

三、强培训、整资源、育文化,锻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在成熟阶段,通过团队创新能力的建设、优质资源的聚集和整合、团队文化的培育,团队成员的教学、科研和创新水平将大大提高,进一步强化团队效益,开展协同创新,逐步成长为高水平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1.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团队创新能力。

“高校不仅有效地生产、储存和转移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而且通过创新和改造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当一个结构化的教师团队成长为教学创新团队时,学习、创新和转化结果的能力尤为重要。团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逐步提升。一是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和资源,开展课程开发技术、职业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交付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二是利用校外资源,加强国家队与省校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相互学习和资源共享。三是利用国外资源,制定国外培训计划,派出教师和领导班子到国外培训、分批学习,积极开展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第四,利用公司资源支持团队教师定期担任临时职位或在合作企业中任职,每五年执行一次教师在企业中担任临时职位的规定,学习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的提高和创新。五是利用教育科研资源,加大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一方面,将有特色的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职业培训(群)实践,形成具有专业(群)特色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有效方案,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标准。


2. 整合优质资源要素,强化团队核心优势。

团队合作可以凝聚每个人的智慧,相互学习,节省时间和精力,带来更多更好的资源。一个好的团队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聚集团队力量,改善合作和沟通,领导团队发展。教学创新团队的所有成员利用学习和交流积累的能量收集和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利用这一竞争优势不断更新和获取更有价值的专业知识、行业技术技能等创新要素资源,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逐步形成以高端专业(产业)人才为主导,由名师、技能大师、一线教学专家、工匠组成的高水平教育创新团队。

3. 培育团队创新文化,增强团队内生动力。

简洁独特的团队文化是教学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整合学校创业文化。学校和企业的性质不同,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也不同。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教学创新团队需要整合各种学校和企业资源,包括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团队文化建设,拉近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的距离。第二,整合质量文化。以“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质量文化,融入团队建设,推动各项工作制度化、标准化、标准化、精细化,不断提高团队建设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标准,将质量观念内化为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激发团队成员的责任精神,形成团队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水平专业群 甄选模板
赚钱
投稿
客服
QQ扫码/ 点击咨询
微信扫码咨询
寻求
合作
微信扫码咨询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