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职 高职解说专栏 项目解说 解说内容

高水平专业群的特色建设路径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要聚焦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问题,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一、理念牵引推进专业群高水平发展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决定着专业群体建设的根本方向。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工作流程的划分、人才结构的去分层、高水平技能的发挥、工作模式的探索、服务与生产的融合”融入到工作模式中,带来了工作性质和就业类型的快速变化,对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期望,“从学习到学习,从技能到技能,从就业能力到发展”。这意味着专业集群的建设不是基于原有的无缝对接的专业就业型集群,而是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为载体,实现经济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的有机统一,实现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诉求价值。这一观念的转变必须体现在专业群体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群体的创建和专业群体内部要素的构建上。在培养专业群体的目标上,应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组建专业团队的逻辑中,我们应该把“人的发展需求”融入满足“产业需求”的建设性逻辑;在专业群内部要素建设中,要注意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把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基地建设。

二、建构现代治理结构引领专业群深入发展

专业化群体建设的实质是打破原有专业组织、制度和资源的约束和制约,改变现有的以工作为基础,以跨学科的形式培养窄口径人才的模式。经过多年专业群体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目前的专业群体建设已经形成了基于产业链、就业群体(岗位)、资源共享、优势专业等不同的建设模式。这些建设性模式是以职业院校为指导,以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业需求分析——专业群体设计”为逻辑。“行业需求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的有效衔接和表达是其建设的前提。因此,工业教育整合的水平和质量以及校企合作已成为专业群体建设的关键变量。

总体来看,在《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结合的若干意见》、《促进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等政策制度指导下,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逐渐从最初的合同合作转向产权合作;职业教育中的商业主导地位以及工业和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得到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受现有体制机制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在当前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势下,企业的程度和作用仍然有限,“行业需求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对接效率差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意味着,以职业学校为主、缺乏企业参与的专业群体建设方式仍面临提高质量的困难。

因此,在高职院校专业群体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创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董事会和董事会机制,充分发挥大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完善工业企业参与的方式和渠道;切实保障工业企业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的话语权,切实把工商业需求标准传递给职业学校;在内部,要克服现有院校、专业等组织和制度的制约,建立灵活的专业院校课程、师资和培训设备的调动和配置机制,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动态适应能力和整合专业群体建设资源的能力,深入整合业务需求标准;实现“行业需求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高层次对接,促进职业学校专业群体建设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以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领专业群质量提升

“专业化产业需求群体设计”中专业化群体建设的单向逻辑,实际上是技术决定论的体现,是长期以来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在这种单向逻辑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体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必须呈现单向、被动的静态适应模式,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跟随和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现状。因此,由于产教融合的局限性、校企合作的水平以及教育本身的滞后性,目前的专业群体明显缺乏支持产业发展的能力。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技术决定论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技术的发展不仅是技术本身逻辑演进的结果,而且还受到社会、政治、历史和技术本身发展的影响。技术的外部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发展的方向。例如,面对由信息技术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由于技术哲学的不同,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业发展逻辑和职业教育体系。

在中国,无论是工业和技术的发展过程还是现有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中国工业和技术发展对技能有明显的偏好,对技能有明显的依赖。这意味着工业技术发展与合格技术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单向关系,而是一种互动、相互支持的关系。职业教育教学观念从任务导向向项目导向的转变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面对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快速变化,高职院校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平台,整合校内外科技研发资源,注重中小企业技术和技术的创新和提高,积极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实践技能,以科研引领专业和产业发展方向。同时,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科技研发对教学的反馈机制,促进专业群体内部要素和基本能力建设,在专业群体建设的“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群体设计”之间形成双向反馈互动的封闭循环,建立“产业需求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之间的高层次互动链接;使高职院校成为人才培养标准和产业技术发展标准的引领者,实现专业群体建设标准的先进性和领导力。

收藏
点赞
高水平专业群 甄选模板
赚钱
投稿
客服
QQ扫码/ 点击咨询
微信扫码咨询
寻求
合作
微信扫码咨询
写作